王莽篡夺帝位的故事如同秋天银杏落叶缓缓铺开一段历史的变迁
他的祖先原为战国时期齐田氏,因汉初失国,被称为“王家”,以此以为氏。文景时,王氏居于东平陵,武帝时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之父王禁少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从此以长安为家。
王莽出生在一个政治世家,他的堂兄弟因是将军列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他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孤兄子,都很周到。他结交英俊,侍奉父辈,符合礼仪。
阳朔年间,王凤患病,王莽侍候甚恭。临终前推荐他任黄门郎,使他走上了仕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被一些名士称誉,便在永始元年被封新都侯。在这之前后,他又被连续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这时“宿卫谨敕”,“节操愈谦”。常以车马衣裘“振施宾客”,交结名士与公卿甚众。
绥和元年升任大司马,这时他“欲令名誉过前人,不倦其志”,聘请贤良者为掾史,其所得赏赐分给下属,而自己非常俭约,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犹如僮仆。他掌握政权二十四年,是从哀帝去世(公元前1年)直到身亡(23)。翦除异己笼络亲党,他输政伊始立即翦除丁、傅势力,将诸哀帝外戚及大臣素所不说者皆傅致其罪,从而除之。
辅政头六七年,一意攫取大权。他输政伊始立即翦除了丁、傅势力,再次拉拢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为其所用。怕叔红阳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让孔光上奏推荐了孔光和甄邯,并遣放了怀疑有私心的人。此外,还有甄寻、刘棻等爪牙得到信用。
起初,只要暗示权欲,有些党羽便承旨意而行动。当开始自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助给贫民,这种行为不止一次,因为赢得美誉,可以吃小亏占了大便宜。这使得公卿慕效,每有水旱灾害,都素食。而当想以女配帝为皇后,用女配天下母,更选了自己的女儿做皇后。不久之后,又通过歌颂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议恢复国家并建立子嗣,但遭到了反对。此事与吕宽事件一起,最终导致诛灭多人,即使是敬武公主也无法逃脱株连。
最后,在吕宽案件结束后,再次提出了恢复陈崇建议,让民众上书八千余人要求照办,但最终没有实施。这段历史就像秋天落下的银杏叶,无情地展现了一段君主篡位背后的各种手法和阴谋,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想要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得更多荣耀和尊贵的心态。但无论如何,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教训依旧清晰:权力的争夺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而那些追求更高荣华的人们,却未能避免自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