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男人3古人之谜为何不伪造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如何将旨意传达给臣民,便成了一道难题。诏书的雏形在周朝萌芽,最初并非君主专有,而是群臣也能使用。在西周时期,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主要用于训诫与劝告,不具备后来的圣旨含义。
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并称帝后,诏令才成为皇帝的专属工具,其意义更加明确了。它包括了皇室大事,如登基、婚姻等,以及国家重大事件和庆典。此时,圣旨作为一种更高级别的文书,与普通的诏令区别开来,是皇帝直接命令的一种形式,对于接旨者而言,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既然圣旨如此重要且具有权威,那么古人为何不伪造?原因之一,在于圣旨的尺寸及其所用材料。真实的圣旨长度可达两米以上,有些甚至长达四米,不易展开。而制作这些巨大的文书所需的大理石或绢帛,则来自进贡,是平民无法轻易获得的资源。
第二个原因是审查过程极其严格。一道圣旨从制造到宣读,要经过1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人负责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这些责任人可能会遭受惩罚乃至灭门之灾。这对那些想要伪造圣旔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
最后,即便是在当时技术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古代也有自己的防伪措施。在唐朝,由门下侍郎负责暗记;在明朝,则通过特定的刺绣方式来实现防伪,比如写作“奉天”,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手工艺技巧,使得每份真实的圣旔都不尽相同,从而增加了仿制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