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豪放女古人为何不敢造假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社稷的掌舵者,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掌舵者,传达命令之道便成了一大难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那时君主下达指令往往采用诏令,但并非只有皇帝能使用诏字,群臣也可施行此法。在西周时期,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但它们更多是用来训诫劝告而非真正的圣旨。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皇帝,一纸诏令才成为专属于他的命令,它包含了从登基继位至婚礼宗室要务、灾变庆典等重大事项。随着拟定圣旨机构多样化,其功能亦各异,而圣旨则成为一种特殊文书,用以表明皇室威严,与亲见皇帝无异。
既然如此,我们或许会好奇:在古代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何不造假圣旨呢?答案在于三方面:首先,从长度和布料上看,一份真实的圣旨体积庞大且材料考究,即使想伪造,也需面对巨大的挑战;其次,在审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签字盖章,一旦错误发生,不仅个人将承担责任,还可能涉及家族连累;最后,从防伪角度看,即便是在唐朝和明朝,有着巧妙的手段,如门下的暗记或刺绣技术高超的人勾勒出的“奉天”字,以确保每份圣旨都是独一无二且难以仿制。
因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古人极少冒险伪造圣旨,而是选择遵循正规程序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府制度精细,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合法性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