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谛古人为何不伪造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社稷的掌舵者,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掌舵者,传达命令之道便成了一大难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那时君主下达指令往往采用诏令,但并非只有皇帝能使用诏字,群臣亦可。西周时期,将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但这些文书更多用于训诫劝告,不完全具备圣旨之意。
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帝,改称皇帝才使得诏令成为其专属工具。这时候它不仅包括了登基、继位、婚礼等宗室事宜,还涉及国家重大灾变与庆典。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拟定圣旨机构不同,其功能也各异,而圣旨则成了那些正式的命令之一。
作为表彰皇室威严的一种文书,接到圣旨就如同见到了皇帝本人。可以说,每一份圣旺都体现了皇帝的心思和态度,同时决定着接受者的命运。如果真的可以伪造这种重要文件,那么古人是不是会这么做呢?然而,这些高贵而庄重的东西却因为以下几点原因,没有被伪造。
首先,是长度问题。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太监拿着不足肩宽的小纸条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谕曰!”实际上真正的圣旺远没有那么小,它们甚至长达两米或四米,有时候还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展开。而制造这类巨大的布料制品,则又是一门极其精细的手工艺,只有进贡来的特质布料才能用来制作,所以普通人根本无法复制。
其次,是审核制度严格无比。一道宣布后的每一步骤,都需要经过十八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官员负责签字盖章,一旦出现任何错误,这些人的脑袋都将悬挂在刀尖之上,更不要提欺君之罪和家产全数没收了。
最后,也是防伪技术不可忽视。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暗记系统,在明朝时,又通过刺绣技术来增加防伪标识,比如将“奉天”这个词语设计成变化莫测,使得每份圣旺都不相同,即使想仿冒也显得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