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驸马揭秘古人为何不造假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灵魂和指南针,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指南针,如何将自己的旨意传达下去便成为了一个问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那时君主下达命令往往采用诏令,但并非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诏令,群臣同样能使用这种形式。在西周时期,诏书被分为“诰命”“敕命”,它们真正的意义在于训诫和劝告勉励,而没有完全具备圣旨所蕴含的权威。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王而后改称皇帝时,诏才成为了皇帝专属之物。这个时候的圣旨不仅囊括了皇室大事,还包括国家重大灾变与隆重庆典等重要事件。由于拟定圣旨机构不同,它们功能各异,其中圣旨成为一种表现宫廷威严、展示帝王意志与态度,并影响着接收者命运的一种文书。
既然如此,我们或许会好奇,在那个时代古人为什么不伪造几份?但实际上,这些伪造似乎并不容易实现。一方面是因为真正的圣旨体积庞大,不是那么容易拿来模仿;另一方面,是因为制造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审核,每个环节都需要负责人的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即欺君之罪,其后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严重。
此外,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存在暗记系统,用门下官员记录防伪信息,在明朝则通过特定的刺绣技术来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奉天承运”这样的关键词中加入随机变化,使得每份圣旍都不尽相同,加剧了复制难度。这意味着即使想要冒充,也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相对完美无瑕、高度安全且不可复制的地位制度体系。但这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如果真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人们轻易地伪造这些文书,那么它是否会改变整个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