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中国社会动荡唐朝女诗人因年幼即被贴上不安分标签曾向和尚求欢遭拒绝
1925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唐朝女诗人李冶因年幼即被贴上“不安分”的道德标签。据说六岁时,她写了一首《蔷薇诗》,因为“架却”谐音嫁却,所以她不想嫁人,而想要“乱纵横”。父亲担心她的行为,将她送到道观修行。
然而,女道士在唐朝并不让女人安分,它早已被皇族视为乱来的工具。李冶的道路也被限制了—唐朝看似开放,可是主流文化依然要讲究名节的,尤其对女性。她与朱放谈过恋爱,但他有门第观念,不愿娶女道士为妻。后来,她遇到了第三个男人皎然,但他拒绝了她的追求。
这件事对李冶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揭露了她风流放荡的一面。在这个尴尬的社会里,只有变成男人的同类,才会得到男人的尊重。于是,李冶转身走了另一个路线—变成“男人”。
转身之后,李冶的诗词越发像男人写的,她与男人平辈论交,被认同为知己。她超越了男女之分,同时也理解了男人的思维方式,跨越两性的鸿沟,最终明白男女之间远与近,用惊天动地的话语表达:“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从某种意义上,她变身成功。
正因为变身成功,她兼有女性特点和男子才华,也被男人认同的一个标志则是“荤段子事件”。后来唐玄宗召她入宫,并给予优赐,但即使如此,这位曾经差点成为暗娼的人,却仍旧悲伤于红颜易老,没有再次找到归宿。而她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位女子以男性身份活下来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