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陪同崇祯皇帝殉节于煤山的明末最后一位太监探索元朝饮食文化之精髓
李自成将北京的皇城紧锁成了一座巨大的铁笼,眼前,大明朝廷即将气绝。最悲凉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登上金殿,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大臣商议抗敌之策;意外地,在宫中,没有一人能提供援手。皇帝随即陷入了绝望之中。他急忙逃到后宫,将家人老幼一网打尽,然后自己也逃向皇城后的煤山,以此作为结束。
当然,崇祯帝感到无比绝望,他身边的大臣们纷纷逃离,而在外的李自成也不满;政敌们更是不会冒险。《明史》记载,崇祯帝心系西天,他极其愤怒地说:“朕暴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仿佛临终前,还对那些他认为误导自己的大臣怀恨在心,即使如此,也只能死得其所。
然而,就在这万事皆定的时刻,无人预料到日暮途穷的崇祯帝竟会遇到一位忠实的“铁哥们儿”,不是名臣,也不是内宫中的知音,而是一位侍奉左右的老太监——王承恩。
原来,这位王承恩始终忠诚于皇帝,不论是在崇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都默默地跟随着主子,一直保护着他。在《明史》的记载中,王承恩曾经担任过“司礼秉笔太监”。当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崇祯命他掌管京营。那时候,大明帝国已然瓦解,只剩下几十名守卫。而王承恩亲自点燃火药,为京城保驾护航,最终退缩到了皇宫里等待死亡。
不过,他最挂念的是那四面楚歌声中的孤独皇帝陛下。在他的庇护下,皇帝深感慨叹生与死之间、如何折磨身边的人士,以及他们真实的一面,但却意想不到的是,最终被他庇护的人,是一位老实本分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最后,当崇祯吊死于古树之上时,那个持有原始武器(类似匕首)的王承恩,在尊敬的心境中,与主子并肩而立。此后,一群入关者接管了大明遗留下的所有权力,他们不仅赶走了李自成,更在旧朝廷建筑物内部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当清朝统治者回忆起吊死的崇祯,并赞扬那个贴身太监——王承恩,这个人物似乎已经获得了满足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