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很黑暗吗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照亮了历史的阴影
古代帝王,若真心治理国家,他们必然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与百姓的距离。儒家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载舟覆舟”的教诲,对他们影响深远。帝王既尊敬天命,又尊敬民心;既畏惧天威,又畏惧民情。当有机会时,他们要向民众示好。
明清帝王竞相倡导节俭。在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尤为优秀。他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将其视作治国良规。他自己也能践行这一原则,是节俭的典范。他穿旧衣,马皇后亲自缝补衣裳。而明成祖朱棣则是连破损的衬衣都愿意继续穿着,一次他坐在京城右顺门,他露出的破旧袖子,被大臣赞誉不已。但他说:“我不是没有新衣,只是不换新装,每天换十次也无妨。我应该珍惜福祉,所以才会穿洗过多次的衣服。”先皇后在世时,她勤俭如斯,即使皇上看到,也认为她可以做子孙的榜样。
明英宗告诉大臣:“我穿得很随便,即使是布衣,也不会让人认出我不是一个天子。我在宫中,不摇扇也不生火炉,这都是学习了《尚书》和《四书》,明白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的治国之道,所以这样做。”
清朝也有几个皇帝比明朝更懂得节俭。据张廷玉讲,他经常陪伴雍正帝进餐,看见雍正帝抓起桌上的饭粒和饼屑吃掉,还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可浪费。这体现了他们对资源利用极高效率。
道光帝常年穿打补丁的衣服,让京城旧衣铺里的旧衣价格飙升。一条他的湖绉裤子磨出了洞口,送去修补竟然要花3000两银子,但他嫌贵将内务府官员训斥了一番。光绪帝也喜欢穿补过的衣服,有一次冬日里外套又加一层马褂,当问为何如此,他回答因为冷,而非狐皮袄已经破损需修复。
尽管有些看似近乎演技,但这些行为反映出一种对权力责任感强烈的情怀。从大的角度来看,比如明太祖减少宫中人员和开支,以及康熙裁减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大幅度地节省银钱,这些措施都显示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节约精神。
然而,在接触普通百姓方面,明太祖尤其敏感。他曾到南京三山门巡视护城河疏通工程,并发现一个贫穷工人的遭遇,便立即下令给予帮助。此外,他还关注鳏寡孤独的人群并实施扶贫政策,让官员访贫问苦,并提供必要援助,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基本生活保障。在他看来,如果人民流离失所,那就是他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