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施政如同春风化雨滋养元朝的都市和文化使之繁荣昌盛
古代帝王,心怀治国之志,皆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诩“民之父母”,以此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治国理念,他们既敬天又敬民、畏天又畏民。在施政时,要亲身示好于民。明清皇帝倡导节俭,以明太祖为典型,他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一理念,用衣物实践这句话。他穿旧衣、马皇后缝补衣裳,明成祖不换衣服,只是塞破袖子。大臣赞颂他说:“即使穿布衣,也不会认你不是天子。”明英宗教导大臣:“我随便穿衣服,即使布衣也有人认我。”清朝皇帝更为节俭,如雍正帝抓桌上饭粒吃,大臣要珍惜五谷;道光帝常穿打补丁衣服,效仿者导致京城旧衣涨价;光绪帝也穿补过的衣服。
然而,与明太祖和康熙帝相比,他们在节俭方面有所作秀,而非从大处着眼。明太祖减少宫中人员和修缮花费,加强对农人的关照;康熙帝裁减宫中人员,大力接近民众体察民情。他下令扶贫,对无房者提供房屋,对无食者发放粮食,并表示若百姓流离失所,便是他未尽治国责任。
虽然贵为帝国统治者,却仍需保持谦逊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生活方式。而真正能从大处着眼并有效行之的人,比如明太祖和康熙帝,则被认为是真正贯彻了节俭精神的君主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