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口如潮水般涌动达数千万之众而清朝皇帝如何施政以满足这一庞大民众的需求
古代帝王,若真心治理好国家,他们必将重视君民关系。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自己与百姓的距离。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以及“载舟覆舟”的教诲,对他们影响深远。他们既尊敬天道,又尊敬民众;既畏惧天命,又畏惧民心。每有机会,便要向民众示好。
明清帝王竞相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喜爱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将其视为治国良策。他也能如同孔子所言行事,是一位节俭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他穿着洗过多次的旧衣,马皇后甚至亲手缝补衣物。而明成祖朱棣的衬衣,即使袖子破了,也继续穿着。一次,在京城右顺门坐着,他露出了破旧袖子的衬衣,随即往里塞塞,一会儿又露出来,大臣们见此景,有人赞叹不已。明成祖说:“我并非没有新衣服,只是每天换十次也罢,我应当珍惜福分,所以穿的是洗过多次的衣服。”他还回忆起先皇后勤劳地缝补旧衣,这让先皇赞赏得非常高,并提议做为子孙榜样。
明英宗则告诫大臣:“我对待服饰很随便,即使穿布衣,也不会有人认错我这个君主。我宫中,不论酷暑或严冬,都不摇扇也不生炉火,这是学习了《尚书》、《四书》,明白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等政治原则,因此才这样做。”
清朝也有几个皇帝,比起明朝更擅长节俭。据张廷玉讲,他经常陪伴雍正帝进餐,当时雍正帝总是捡桌上掉落的饭粒和饼屑吃掉,还教育大臣,要珍惜粮食,不可浪费。此外,道光帝喜欢打补丁的衣服,以至于京城旧衣店里的旧衣服价格猛涨。一条他的湖绉裤,被送去修补竟然开价3000两银子,但道光帝嫌贵,将内务府官员训斥了一番。
光绪帝也曾穿过补好的衣服。大师翁同龢记载有一年冬天,光绪帝外面套上了两件马褂。当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光绪答曰:“太冷了。”接着又被问为何不穿狐皮袄,而不是回答无狐皮袄,因为他的狐皮袄已经破损,被送去修复了。这件事让翁感慨地说:“岂知皇家的规矩,其简朴如此!”原来,就连清朝末期的皇室都保持着这样的简单生活习惯。
然而,这种作为帝国象征的人文关怀和节俭措施,或许有些地方显得有点虚伪,如明成祖坐在大臣面前,将露出的一只破烂袖口反复塞入内侧,或许有些作秀之嫌。而且,如果像道光时代那样,把一条裤子的维护成本高达3000两银,那么直接购买新物品可能更加实惠一些。
另一方面,有些改革者,如康熙和乾隆,他们能够从宏观层面考虑问题。在康熙初年的某个时候,当人们仍然记得当年遗留下来的几位前朝人物时,他自称自己的宫廷管理比过去要精简许多。他减少了宫中的人员,从数万名宫监到仅七百名内侍,再减少嫔妃数量,让那些年龄较大的女性退居二线。但这种政策效果显著,它极大地削减了开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古代中国各朝历代君主都努力进行节省和接近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差异性的表现,其中有的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而有的则可能更多是一种表面的姿态或是一种权力展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