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施政如同春雨润土宋朝简介及历史概述中英勇的改革者们虽远未及但亦是照亮前行路途的明灯
古代帝王,心怀治国之志,皆力求与民同乐。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君臣之间的距离。儒家思想对他们影响深远,他们既敬天也敬民、畏天又畏民。在有机会时,他们总是努力“示好”于民。
明清帝王尤为倡导节俭,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一理念,将其视作治国良规。他自己也能践行这句话,是节俭的典范。平日里,他穿的是洗过多次的旧衣,马皇后甚至亲自缝补衣裳。
明成祖朱棣的衬衣,即使袖子破了,也照样继续穿着。一次,在京城右顺门坐着,他露出了破损的地方,大臣们看到后赞不绝口。明成祖说:“我并非无新衣,只是每天换衣服也有十次,有何贵干?应当惜福,所以衣服洗过多次还穿。”他还提到先皇后的勤俭教导,让子孙后代效仿。
明英宗则告诫大臣:“我穿衣很随便,即使穿布衣,人们也不认出我这个天子。我在宫中,不摇扇子酷暑,不生火炉严冬,这都是学了《尚书》《四书》,懂得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的为政之道。”
清朝亦有几位皇帝比前辈更会节俭,如雍正帝常将掉落桌上的饭粒和饼屑抓起来吃,并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可浪费。道光帝常年穿打补丁的衣服,其旧衣价格上涨至3000两银子,而他的狐皮外套竟因破损而不能使用。
光绪帝同样喜欢打补丁,一年冬季,他甚至将一件马褂再罩一层,因为寒冷。但翁同龢老师指出,这种做法似乎有些过度简朴。而康熙帝则大力裁减宫中人员和奢侈开支,有效地节省大量银两。
同时,许多清朝皇帝都重视接近百姓和体察民情,如明太祖曾经巡视护城河工程,当见一个赤裸体劳动者,便立即下令给予帮助。此外,他对鳏寡孤独百姓特别关心,并且下令扶贫,让官员访贫问苦,为需助者的发放物资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古代帝国统治者对于如何施政为民以及如何保持自身权威与高效管理国家财务资源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