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犹如土木堡之变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王夫之的史学研究法,如同土木堡之变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他的《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是他在史学领域中的一系列杰作。王夫之在史学研究上,注重从整体上对中国历史进行探讨,以追求历史的根源为目标。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他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方法,还广泛运用了移情、心理和心态学等新颖手段,以及将历史环境与人物意境结合起来考察,这些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史学的常规。
明朝灭亡清朝兴起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教训,使得王夫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危机和时代使命感。他因此将治史目的定位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完成《读通鉴论》后,他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共知者也。”
对于历史研究中的关键点,他强调要“推本得失之原”,即要找出为什么会成功或者失败,并且要找到如何才能成功,又如何才能避免失败。这也是他个人在研习古代史时所坚持的一条准则。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句名言:“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不但记载事实,更须有宏观全面的理解和评价。”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人能够从过去学习到宝贵经验。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的总结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撰写此书的心路历程:“引而伸之,是以有言;浚而求 之,是以有言;博而证 之,是以有言;协而一 之,是 以有言;心得 而可以资人 之通,是 以有言。”
王夫之一贯使用的是系统性分析法,将复杂的事物分门别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认为,要真正掌握一段时间或某个人的情况,就必须把它们放在更广大的背景下去理解,比如帝王、大臣间关系,或是孔孟周公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心理化与移情的手法,即设身处地地体验当时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从他们面临的问题出发,看待整个社会环境,并尝试代替他们思考问题。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他获得深刻洞察力并提出合理建议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土木堡变”的力量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那些永恒未变的问题,同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