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狠的皇帝安史之乱背后的割据深层原因为什么唐室不能从历史教训中醒来
唐代中期的节度使权力极大,藩镇节帅自行任命节度使,自择将吏代己,部将自代,以致节度使形成“家族化世袭”,这是唐廷最不愿承认的现实,也是节度使权力无限膨胀的最高形式。安史之乱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无疑是一个突发事件。憧关失守更是玄宗挥之不去的梦魔,其在未作任何军事部署的情况下仓惶逃离长安。当时“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唐廷和地方州县的联系断绝,整个唐王朝陷入“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这一危局,唐玄宗在入蜀过程中,在内地设置了河南、河中、山南东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的多个藩镇,一些由皇子遥领。企图通过在内地推行藩镇体制,将更多的地方军事自主权赋予地方,以对抗安史叛军。肃宗灵武即位后,又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以达到“以藩制藩”的目的。
为了加强关中地区的军事安全,以及遏制安史叛军在河南战场上的攻势,便设立了汴滑、郑陈、淄青平卢等镇;为了阻遏安史叛军南下的势头,又设立了山南东道及淮南西道等节度使;为了加强对江淮地区控制,并保证其财赋输入关中的稳定性,便又设置了淮南及浙江东西两道各一座观察支郡。此外,还有大量防御和经略官被分配到不同地域,以增强边疆防御力量。
根据笔者的统计,当时肃宗时期内地增设藩镇共计40个,其中包括各种类型如节度使、高级监察官等。这说明肃宗采取的是一种深思熟虑且系统性的策略,即通过增加各类 藩兵力量来维持国家安全并稳定内部局势。在这些新设立的地理区域里,如关内、河南省区以及其他几个主要方向上设置的大量新的行政机构与指挥中心,使得这些区域能够独立于中央政府而维持自身治理能力,同时也为中央提供了一定的调动和管理手段。而那些相对较为平静的小型或边缘区域则通常拥有较少数量但仍保持着一定程度自治权。
随着时间推移,从代宗至德宗三朝期间,由于建中削藩战争以及奉天之难这两个关键事件发生,对当时存在的一系列割据政权进行了调整和整合。一方面,有些原本繁荣兴旺的地盘因战乱而衰败,最终被废除;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批新的政治实体,它们因为参与战斗或者接管某些地区而迅速崛起。但总体看来,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只要割据者能确保自己所辖领域内部秉持某种形式的人口支持与经济基础,那么他们便有可能成为未来争夺帝国统治中心角色的重要候选人之一。
尽管如此,这一体系最终还是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事变——封建割据走向崩溃。在面临不断增长威胁(如吐蕃北方侵扰)的压力下,加上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这一体系彻底破裂,最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