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之手水污染的天敌周少奇的克星计划
他突破了国际上120余年未解之谜,让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华民族的祖先酿造了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而他,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的治理密码。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从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他的科研之路,却整整走了20多年。
跨界科研让他灵光一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时,曾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既学理科又学绘画和音乐的经历,他认为艺术上的修养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开拓了他的科学创新思维。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周少奇深有体会。
作为理工男,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比较感兴趣。他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开始,一边看教科书,一边做实验,不久便入门。1996年,他到香港大学进行环境生物技术方向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一系列基础知识。
早在80年代,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激增,但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且需辅以化学药剂,而这正是周少奇要解决的问题。他相信,将之前所学应用到环境工程,可以找到一个突破口。在试验过程中,有一种细菌能在昼夜间繁殖出数十亿个,这种现象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他坚信,如果能找到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氮磷元素的手段,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翻越百年的科技高峰通过跨学科背景中的独特视角,周少奇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硝反硝反应,并提出电子计量理论,这使得他的研究成果超越前人的理解范围,并获得国际认可。此外,他还建立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并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大难题之一——如何有效地处理含氨废水。
不怕吃闭门羹,无论面临何种挑战或批评,都没有打退堂鼓。主动寻求设计院与企业合作,使理论迅速转化为实用性产品,最终被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在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去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荣获者,是其努力付出的见证之一。
对于周少奇来说,大地才是真正实验室。在实用主义驱动下,他坚信只有那些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事业才能实现真正价值。“像牛顿的地动山摇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最终都被证明是能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了服务社会,就必须敢于踏出实验室,用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贵州工作期间,他成为首席专家参与西部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项目,为当地带来了重要改革方案并获得国家重点支持,此举极大提升了西部地区农村生活质量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以及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最终成功将威宁草海这个濒危湖泊恢复到了清澈碧波状态,如同一次自然风景画卷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情感表达,更代表着人类智慧与科技力量如何共同拯救地球母亲,让每一片蓝天白云,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拥有健康生命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