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如同南京王铎蒙羞跌宕生变(图)
明朝覆灭之痛,犹如南京王铎蒙羞的画面,跌宕起伏(图)
在孟津采访期间,我了解到当地物价较贵,这与洛阳市近在咫尺的地理位置有关。王铎自画像中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他于1644年至1645年经历的一段人生蹉跎。这些岁月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无以排遣。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交往与福王世子。1640年,王铎带家人从北京回乡,在卫辉遭农民军包围,他奋勇救出家人,但老父因惊吓病逝。在李自成攻打洛阳之际,孟津兵荒马乱中,王铎筑草堂栖息,为父服丧。
第二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城,其后福王朱常洵被处死,其妃邹氏与世子朱由崧仓皇逃出,并来到怀州,与王铎相遇。尽管两人无旧交,但由于地域关系,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朱由崧继位时,将记得这份恩情,将其任命为东阁大学士。
然而,此次任命却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使得原本稳重的官员陷入困境。他带着家人流落苏杭,一路风餐露宿,最终来到南京。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那段充满羞辱的人生旅程。这段旅程,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机会而开始,又因一次意外结束,而最终成为他生命中最灰暗、最令人难忘的一部分。
这个南明政权仅维持一年,便土崩瓦解。而作为这个政府的棋子之一,即使是一步错步步错,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走向失败。而对于那些曾经信仰过他的臣子们来说,那种悔恨和失望,如同迷雾般蔓延心间,不易疏散……
历史上,有些变迁看似偶然,却决定了民族兴衰的大局。在1644年的那一刻,当崇祯皇帝选择自缢煤山,而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时,那意味着明朝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末日,而清朝则蓄势待发。但当时的人们并未这么看待,他们认为这是另一次历史变迁,是大明复兴尚未完成的事业。此时,大量亲征军投降给多尔衮,加速了胜利进程,使南明政权迅速土崩瓦解。
有人将此比作宋末赵构或许更能干,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拥立合法性的新君。而在这关键环节上,南明出现问题。在北宋末期,由于徽宗、钦宗被掳取代而有合法性认定;但在崇祯太子的身亡后,只剩下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已被杀害,一直没有消息,这就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争议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合适的人选,从崇 祯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中挑选一个。但是由于长时间不再参与国事,大批皇室成员都无法养活自己,更别说掌握政治力量了。这导致内斗激烈,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尊严和权力,最终造成了一系列混乱的问题。
福王周边人物纷纷支持潞王,因为他是万历第三个儿子郑贵妃所生的嫡孙,因此血缘关系上的资格优先。不过,在权力的争夺战场上,以武力手段取得话语权的是凤阳总督马士英及其党羽,他们支持福 王,让其登基成为弘光帝。不幸的是,这位帝虽拥有皇家的血统,却缺乏治国才能,被宫廷疑案连续发生所困扰,不断爆发政坛动荡。
就在这种情况下,1625年的除夕清军已经迫近,而弘光帝仍沉浸其中,对群臣感慨:“后宫寥落, 丹新春南都无新声。”结果,他又命令广选美女,以满足私欲。此举更令百姓诅咒称呼为“天子”。
此时,“东阁大学士”——也就是副总理级别——身份中的焦虑加剧。他尝试辞职六次,但每次均未得到批准,最终不得不接受命运安排。一场莫大的灾难即将降临,而他却无力避免...
然后,有一个名叫崇祯太子的假冒者从杭州来到了南京,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真伪问题浮现出来的时候,大臣们纷纷聚集讨论如何处理。当初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之一——也是第一个判断出的假冒者的真相——现在站在风口浪尖:我敢断言这是假太子,不必再辨别了,将其关进监狱吧!
随后许多大臣包括黄道周等,都认定此人为假冒者。这样的判决像是在用火炬点燃过去遗憾和未来忧虑的火焰,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对真相追求的心愿,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对忠诚与正义追求的心灵深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