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宏京剧票友他是不是每晚都在想我能不能成为京剧中的那首代表曲目呢
从小,孙志宏就被父亲的胡琴声和常去家中的孟昭霖吊嗓所包围。在12岁那年,他接受了孟昭霖的指导,学习老生唱腔。孟昭霖强调要拒绝“包音”,避免拖泥带水,让唱腔紧凑如一块板,并且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以真正感染观众。他还向孙志宏介绍了学余派、杨派的话节奏,这些都对后来的孙志宏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18岁时,孙志宏拜入周福隽门下,那时候周福隽已经是71岁的高龄,但他还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在那里,孙志宏学习了余派唱腔,并尝试演绎《乌盆记》等戏。但他的表现并未引起周福隽的认可,只能说他模仿得不够精准。周福隽要求他必须忘掉之前所有的知识,从零开始重新学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个字在歌词中的位置,周福隽用坐标来表示唱腔,让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位置。这需要极高的精细度和耐心,也让孙志宏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地掌握一种艺术形式。他在这里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一些其他戏曲,比如《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12出戏。
2000年,当阳乃彭成为师时,他给予了孙志宏更多关于表演技巧上的指导,使他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经历,不仅帮助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京剧票友,也让他的艺术道路变得更加坚实和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