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深邃实验室里万昕以赤子之心追逐着那被世人视为无用之学的梦想他的故事如同一段传奇
万昕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一直从事研究领域较为“小众”的岩泽理论的自守形式方法。在国际数学界中真正懂得这一领域的人并不多,它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Ribet的一个想法。后来新的想法和技术非常多,而且难度也非常大。在BSD猜想研究中,自守形式方法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这也正是万昕的研究内容。
因为研究领域“小众”,能够欣赏的人不多。有些失落的万昕萌生了想要离开美国回国开展科研的念头,于是他向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期就熟识的华人数学家张寿武教授请教。张寿武一直密切关注万昕的研究,对他的性格也熟知,于是在征得万昕同意之后,张寿武给杨乐和丘成桐两位先生写信,推荐这位年轻人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数学院)工作。
让万昕没想到的是,在张寿武的推荐信发出后的那两周时间里,他收到了来自中科院数学院晨兴数学中心负责人的联系,让他商议回国工作的事宜。他后来才知道,在此之前,不止组织田野等人对他的科研进行了多方位评估,而杨乐和丘成桐还与院领导反复讨论,以希望能够为这位年轻人提供更适宜的科研环境,以及尽可能高的待遇。这一切,都超出了 万昕原本 的期待。
2016年6月,万昕入职中科院数学院,他的一些初步探索渐渐展现出其卓越能力,该所在数论方向实力强劲,使得返回国内后的 万 昔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这里日常 科 研讨论、交流都非常方便。他能很容易地找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比如孙斌勇、胡永泉、郑维喆等专家的专业知识,从而解决问题。
虽然有时候会遭遇质疑:你的研究能创造多少GDP?但对于这样的问题, 万 昔总是会很诚实地回答:零!基础科学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仅不能简单分为有用或者无用,还可能将来对国家和人类文明产生贡献。科学发展是一个积累过程,就像个有机体,不可以简单分割,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滴。“就像人的身体,一般人不会说身体哪个部分是没用的吧?虽然可能看不出明显的地理。”
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手腕内心依旧保持着赤子之心,对数学保持热爱与执著,是他坚持不懈前行的心灵支柱。而这个故事,也许就是一个启示——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纯真的态度去探索世界,无所畏惧地面对挑战,我们终将迎来属于我们的辉煌时代。(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