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龙凤奇缘徐代泉音乐工作者的传奇之声
他的家乡曾经充满庐剧的歌声,他在那儿成长,耳濡目染。在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被安徽省艺术学校录取,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回想起过去,他对庐剧的热爱远超黄梅戏,当时他和四位同学中是唯一坚持不懈的人,但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留校成为教师。直到1993年,学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内徐代泉一直在等待着那个机会,但最终转向了黄梅戏。
为了掌握这个新的领域,徐代泉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一边听老师,一边认真记谱,因为他的才能和毅力,使得他比年轻学员更快地掌握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几乎独自完成了所有 黄梅戏教学曲目的编写。
这一过程既艰苦又复杂,需要耐心和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往往会面临贫困和孤寂,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到底。徐代泉投入自己的全身心、全部情感去创作,每当遇到瓶颈时,他会沉浸在音乐之中,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都无法摆脱它的诱惑。当作品完成后,那份释放与满足感也是难以言喻的。
徐代泉一生致力于三个方面:教育、创作以及研究。他作为教师,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也没有闲暇时间。他作为作曲家,为多部电视剧和舞台剧提供了音乐支持,同时为60多部教学剧目撰写过配乐,涵盖包括黄梅戏、庐剧、京剧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他还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工作,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关于安徽地方特色的一些著名黄梅戏电视片,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都有徐代泉贡献自己无与伦比的心血。此刻65岁高龄的徐代泉,在其职业生涯中曾担任近20年的教研室主任,现在依然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