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想传位给臣商鞅
读《战国策》秦策“卫鞅亡魏入秦”,有写“孝公行之八年(实际应为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还是第一次看到秦孝公想把王位传给商鞅的说法。于是翻看《史记》,在秦纪和商君列传都未有记此事。
谁的更可信呢?《战国策》中此句前后所叙变法及被杀之事,与《史记》中大同小异。而独多的这句话,会不会是司马迁存疑而未录?
不过咱不去探讨这个了,就以《战国策》为准,为何孝公想要传位给商鞅?
原因或在:
其一,商鞅之法,确实使得秦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富强。按《商君列传》中的说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连周天子都送祭祀的肉来了,诸侯都来祝贺了。再有,收复了被魏国占据的河西之地,逼得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秦国此时或可称盛世了。
商鞅居功至伟,于是孝公觉得非以国家作为奖赏无以对他进行酬谢了。
其二,在此之前,各国已有过变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大体而言,就算一时有成,也传不了三代,国家又衰落下去了。
此时秦国变法十几年,有所成就,但最坚持者,是孝公;而老贵族们,是很不喜欢的,因为变法破坏了他们生下来就享受的种种富贵。
若传位于儿子,难保地位不稳的他不会受到甘龙、杜挚等人的蛊惑,废除变法,前功尽弃。因此,从政策的延续性上讲,亦以传给商鞅使其成为最高统治者对秦国最为有利。
其三,孝公商鞅共事十几年,早已超越一般的君臣关系。在老贵族们蠢蠢欲动的情形之下,商鞅没了自己的保护,随时都可能有性命之忧。是故,传位于他,亦能使他人不敢轻举妄动,保护此生最好的朋友。
其四,他相信,商鞅若愿接位,百年之后,定会将公位又传回赢氏子孙。这是他们的默契。
而商鞅“辞不受”,亦在情理之中。说到底,自己是外国人,变法又得罪那么多人,“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孝公一死,形单影只,变数太多,若旧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就算居于高位,只怕也未必能降服他们。所以,还不如不接受。
然则,始作俑者其无后。若接位,有人反对他;不接位,更容易被人搞趴下。结果,教科书上是告诉我们了的,车裂——只是教科书上未提到的是,被车裂时,他已感觉不到了。因为在之前的对抗中,他已被杀死——五马分的,确实是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