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草原上容易迷路 战友特意挂防风灯救我一命
原来排长看雨下得这样大,天色已黑,我还没有回去,怕我迷失方向,早早将那盏大防风灯挂在了盐场的最高处,另外几名同志提着小防风灯已经找了我多时了。一盏防风灯使我又返回到温暖的集体中。 草原上的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佚名,原题:解密:知青忆:草原上容易迷失方向战友特意挂防风灯 随着夜幕的降临,美丽的海滨城华灯初上,秀丽的海滨公园使人流连忘返。坐落在对面小青岛上的那盏航标灯,放射着道道光束,为进出港口的船只指示着航道。望着这盏一亮一闪的航标灯,一盏荒原上的航标灯,又浮在我的眼前。 25年前的3月,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成了孤岛荒原上的一名建设兵团的战士。根据兵团的分布情况,有人编了句顺口溜:“一师一,二师胶济线,三师围着南阳湖转”。我分配到一师一个连队的盐场。盐场不大,十几个百米见方的盐池,在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土台子上,盖着两间砖木结构的房子。没有电,也就没有任何电器设备。唯一的机械设备就是那部抽水用的水车,盛盐的大筐、抬盐的扁担和几盏油渍麻花的防风灯摆放在西墙角,其中一只大号防风灯显得特别扎眼。这就是由17名知青和一名作技术指导的老盐工组成的家以及全部家当。 辽阔的荒原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家,只有在离盐场七八里路的防潮坝上,住着几个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孤岛靠海,但没有海岸线,海水上潮时,卷着泥土,混浊着涌来。渔民们在海滩上,扯起长长的截网。那些随着潮水上来的鱼虾蟹,在退潮时被截在网中,成了渔民的猎物。 一条不深的海沟,给我们送来了晒盐用的海水,我们两人一组,一上一下地用水车将海水抽进盐池。夏天是晒盐的黄金季节,骄阳似火,被日晒蒸发的海水,经过一个个盐池的过滤,达到了结盐的浓度,最后汇流到成盐池。成盐池的水面上漂浮着片片盐花,在阳光下,显得光彩夺目,相邻的盐花相互连结,逐渐增大,沉到池底,结晶成盐。连在一片的盐晶粒,被盐耙扯松,会生长得更快,几天就会长成大盐块。出盐的时候到了,太阳将我们与海水一起烤晒。暴露着的皮肤被晒得爆皮,黝黑黝黑的。盐的产量很高,日产量近万斤。盐被运到岸上,堆成一个很大的垛,用席子盖好,防止雨天,因为盐遇上淡水就化。 盐工是重工种,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所以盐场是清一色的男同胞,穿着比较随便,光着膀子,赤着脚就下盐池,如果脚上有伤口,不用上药,经过盐水一泡,起个小包,一搓就好了。盐工保证不会生脚气。 盐场的工作环境很单调,大家就像盼过节一样,盼望着团里的放映队一月一次到连队放电影的日子。去兵团时,原来一个学校的同学,分配在不同的连队。男女同学见面接触的机会不多。兵团由军队领导,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工作、学习、生活、人员的编制都是按部队的内务条例执行。因此,看电影的日子也就成了同学们的大聚会。今天又是放电影的日子,大家早早收了工,将自己收拾干净,想赶在看电影之前,抽空找同学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集合的哨子响了,以排为单位的男女排,在广场上按自己的位置坐好。按惯例,电影开演之前先唱歌,排与排之间开始叫板,我说你唱得好,你说我再来一个。歌声、叫板声此起彼伏,大家开心极了。电影演完了,大家恋恋不舍地返回盐场。草原上的夜空十分好看,就像宇宙的星星都汇集到了一起,低垂得伸手可以摘下来。路边草丛中不时有什么小动物被我们的争执声惊跑。各种各样的昆虫也在不停的叫着、唱着。草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很远就看见盐场值班的同志已经为我们挂起的那盏大号防风灯,就像大海里的航标灯,指引着返回的方向。我现在才知道这盏大号防风灯的用途。而它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我迷路的那个晚上,几乎是它救了我的命。 盐场远离连队,因为没有收音机,听不到广播。抓学习,去连部拿报纸、信件就成了头等大事。我身体单薄,排长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这样我就隔三差五的回连队拿报纸。草原上的小动物很多,在回来的路上,追个兔子、撵个狐狸是常有的事。如果回来的早,就帮着卫生员做饭,燃料就是荒原上长的一种耐碱的植物。大米饭做熟后,锅底有一层厚厚的锅巴,是大家都爱吃的点心。因为在海边,小鱼、小虾成了我们下饭的平常菜。住在防潮坝上的渔民,也常用新鲜的鱼虾蟹换我们的油盐米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