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奎情倾李子星(图)
李子星墓表拓片(局部)
李子星名炳文,晚号隐农,天津宁河淮淀村人。其家学深厚,早年企望仕途,曾中秀才,后因仕途不顺,返乡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多有建树。我手头有一幅书法家华世奎于1837年应其后人之托所作的墓表拓片,上述诸事皆记述于墓表之中。
华世奎作此墓表时,已年届七十有三。由于为子星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忘我精神所感染,行文中充满了惋惜,也充满了赞许,其情感人。
墓表首先叙述了李子星求仕的艰辛。这是一段悲喜交集的回忆。清代科考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的身份。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或博士员,俗称秀才。岁试成绩优良者可再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李子星不仅顺利通过了县、府两试,而且也通过了岁、科两试。岁考的成绩分六等,科考的成绩分三等。所谓“岁科两试,辄冠其曹”,是说两考成绩都在一等之列。这是一喜。但是李子星却在以后子、午、卯、酉三年一科的八月乡试中落榜,而且屡试不中。更令人扼腕的是所谓“房荐拟中矣,又以额满见遗”。“房荐”是指协助主、副考官阅卷的“房官”,“拟中矣”是讲房官已向主副考官推荐了他的试卷;而“额满见遗”,则是主副考官和房官在互阅商酌取定中,又受名额所限。这是一悲。额满见遗一事先生又是如何知晓的呢?一般而言,清朝科举考试是很透明的,落卷生可以拿到自己的考卷,自然也就看到了房官和主副考官的批语。这年先生三十六岁。从二十岁考到三十六岁,已经过去十六年了,诚如华世奎所言:学生是好学生,吃的也是好粮食,怎么就是不能遂愿呢?或许就是由此开始吧,李子星决心放弃仕途,改以桑梓为重。
墓表中对李子星热心乡里公益事业的赞许,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热心办学,教书育人。“宣统庚戌村中创立小学堂,先生任堂长五年,成效卓著”。
二是倾其心力,维护治安。“庚子之变,外兵据津沽时”,李子星“倡设支应保甲,各局以宾远人以防近患”。经过艰辛努力,终“化险为夷,远近村镇胥赖以安”。
三是上下奔波,兴修水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