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只是俘虏曹操为何如此看重他探秘407事件背后的血腥真相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个俘虏,就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他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时,即191年的春季,不幸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407事件”。这一战役中,以极端残忍的手段消灭了大量敌人,这场血腥战斗让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恐惧不已。
这个时候沮授就以相当长远的战略目光向袁绍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名义征讨不臣者!然而,当时的情形使得这条策略无法实施,因为各路英雄豪杰之间存在深厚的矛盾与猜忌,而且他们也担心被背叛,所以很难达成共识。
195年,由于汉献帝在董卓等人的乱政中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中央集权的地位,只能暂居河东一带。在此背景下,又一次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蓄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但是,在郭图和淳于琼等人的劝阻下,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这条建议,他们认为如果真的去迎接皇帝,那么他们会如何向皇帝汇报自己的行动?如果皇帝不同意,他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最终 袁绍放弃了迎接汉献帝计划,而曹操则成功地利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策略来巩固自己的位置。他用天子的名义调动各路诸侯,对抗那些自认为拥有正当理由反对他的势力。而错过机会的袁绍只能拍着大腿喊后悔,因为他错过了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次机会。
在以后南征北战的一系列岁月里,无论是对于官渡之战还是其他重要决策上,都能看出 沮授提出的方案全都是正确无误,但遗憾的是这些忠言都未能得到实践。而结果证明,如果能够采纳这些忠告的话,那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出现。在那样的年代里,没有哪个领导者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更别说是在那么关键的情况下的决定性指引上了。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失败并不意味着这些谋士们没有能力或见识,只不过是在那个充满变数与复杂性的时代背景之下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