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174自然中的神话故事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 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更是生气。他说,这两人被推荐,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他的话,把几个试官降职,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后来,当唐穆宗即位又举行进士考试时,有两个大臣告发考官钱徽徇私舞弊。这次事件使得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怀疑钱徽与科举出身者勾结,因此他向唐穆宗报告钱徽的事实,并导致两人受牵连。但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朋党之间的情绪冲突,最终演变为长达四十年的斗争。
到了唐文宗即位时期,这种斗争仍然持续进行。当时,一些科举出身和士族背景的大臣形成两大势力集团,每当一方掌握权力,便会排斥另一方。这场斗争影响深远,使得朝政混乱无序,对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害。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物不断地轮换着掌控局势,比如杨钦义回京后竭力推荐的是曾经与其保持联系并送去厚礼的一方,但最终以此作为政治筹码而被利用。
终于,在公元846年,当武统死后,由于对前任政府成员持强烈排斥态度,即位后的宣统很快撤销了一切武统时代的大臣职务,其中包括已成为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德裕。而最终,在一次清洗之后,“朋党之争”才告结束,但是这一长时间内所产生的问题已经难以解决,为王国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和衰败迹象。此外,此类纷扰还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问题,如内部矛盾激化、地方军阀割据等,使整个帝国走向更深层次危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