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剪辫子社会神话中的断裂故事
在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颁布了一项强制剪辫的法令。这一措施背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清朝时期,男人被迫留辫子,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而在辛亥革命中,人们却将这一习俗转化为反抗清朝统治的手段,将“剪辫”作为激发民众反清意识的一种方式。这个动作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
辫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事物。在20世纪初,当反清浪潮兴起时,一些年轻人开始批判这种头饰,他们称之为“烦恼丝”。报刊上也纷纷以此为题材,揭露了清政府残暴和失去人性的行为。邹容在他的作品《军》中甚至把辫子列为反对清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斥责说:“这是固守我皇汉人的种族,为牛马,为奴隶。”
孙中山等党派将剪辫看作是推翻旧统治、实现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他曾经因为被别人戏弄自己的长发而感到苦闷,但他认识到只有当全体中国人都能自由地剪掉他们的头发,这个举动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他是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在日本横滨到达檀香山时第一次公开地剪掉了自己的长发,以此表明决心继续斗争。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来到了上海,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表示对抗清朝统治的心意,他痛快地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并乘船前往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加入了正在兴起的人们抵抗外国势力和内乱的一场运动。一群学生包括张继、王孝镇和陈独秀一起行动起来,他们共同决定向姚文甫这样的腐败官员展示他们不满的情绪,从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这场运动。
鲁迅也是受到了这些激进青年士兵影响,最终他也选择了割断自己与过去联系的一根线——他的长发。但当他回国探亲时,他不得不戴上假假辫子才能混入社会,因为那个时代,如果你是一个留学生并且没有头巾,那么你的身份就很容易被识破。如果你没有假装成普通市民,你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商贩专门提供假造流行中的“假髮”,以应对这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