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实力的战史风云比喻太空授课背后的强大实力
20日上午10时05分至55分,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讲授失重条件下的物体运动特点、以及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等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还会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激发青少年航天热情的太空秀。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却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支持,尤其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神舟天宫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40公里的高度,属于近地轨道航天器,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受地球曲率影响,对于如此高处的飞行器来说,单个测控站对其测控、通讯范围很小。如果要保持不间断视频直播的话,最理想情况下至少需要10多个测控站,但现实中我国的地面测控体系缺乏这样的条件。
冷战期间,当时两大航天强国美国和苏联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依靠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全球建立了地面测控站,但无法实现无间断对低轨航天器的监控直至1983年 美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静止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将低轨飞行器上传至中继卫星,再由中继卫星传回地面,即“星-星-地”的通讯流程。这极大提高了通信效率,并且具有广泛覆盖、高实时性、经济性好等优点。
中国则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01、02星,并在2012年7月25日成功发射03星,从而建立起第一代数据中继卫 星系统。在央视对神十发射直播时,有时屏幕右上角出现“天链”字眼,这表示视频信号来自“天链一号”数据中的转发。而其他如“滨海”、“南亚”、“喀什”和远望系列等字眼代表不同地区的地面测控站或船只。
三颗“天链一号”卫 星即可覆盖全球,其成本低廉且运营费用也相应较低,可谓物美价廉。但技术难度却相当高,而美国则是在60年代成功发射静止通信衛象才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衛象。我国则直到去年才完 成自己 数据中心衛象系统建设。
与普通通信衛象相比,“ 天链一号”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捕捉并跟踪远处飞行者的信号。一方面,它们必须精确追踪速度快、方向变化频繁的小型空间载荷;另一方面,它们必须能够高速传输高清图像以满足各种需求。这些要求使得设计和制造这些设备成为一种挑战,因为它们必须能够稳定工作并准确预知未来的路径,同时抗衡恶劣环境,如温度差异巨大的外部环境,以及非线性结构导致的问题,如振动耦合可能引起的问题。
总之,“ 天链一号”的存在不仅展示了一种先进技术,而且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科技成就,为未来更多太空探索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