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提及明太祖为全国穷人建房的皇帝元朝灭亡后皇室公主下场图
我曾经翻阅了《明太祖实录》,书中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他命令南京的官员在空闲土地上建设260间瓦房,以便为没有固定住所的南京居民提供居住空间。紧接着,他又要求上海(当时称华亭县)的官员对宋朝遗留下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使得无家可归的上海人能够找到安身之地。这两项措施实施后,朱元璋对结果感到满意,并于当年年底再次颁布了一道圣旨:“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这意味着国家将为那些没饭吃的人提供食物,为没穿衣服的人提供衣物,为没有房子住的人提供住宅。而且,这一政策要求全国各地都要执行。
北宋时期,在首都开封设立了四处名为“福田院”的机构,每个福田院都拥有几百间住宿空间。这些地方不仅免费供给住宿,还免费供应三餐。流离失所、贫困破产或无人照顾的老人的资格也可以在那里居住。
到了南宋时代,这些制度并未延续,而是建立了更加明确分工和服务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院。在安济坊中开展慈善医疗活动,在漏泽园处理无人认领尸体的问题,而居养院则专门用于为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失去家园的人们以及乞丐提供临时避难所。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南宋中叶。
明朝作为做得最好甚至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朝代,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明初。当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小农出身,对于穷人的生活有深刻感受,因此他执政后强调手下的官员必须确保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同时所有没房子的居民也能找到自己的栖息地。
我阅读过《明太祖实录》,其中提到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向南京的地方官发出指示,让他们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用来盖建260间瓦房,以此来帮助没有固定的家庭成员定居下来。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向管理华亭(即现在上海)的官员发出了新的指示,让他们对原先属于北宋时期的一些建筑进行维修改造,以便让需要庇护的地方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两个命令被迅速执行,当朱元璋看到成效满意的情况后,在当年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再次发布了一份圣旨,其中规定每个省份和地区应当调查那些真正贫困且无法自立的大众,并且应保证他们每个月至少获得一定数量的食品,以及必要的时候还会赠予衣物。此外,对于那些完全失去了家的家庭,也应该通过官方渠道尽可能提供起码程度上的房屋保障。在这个时候,一切都是免费享用的,不论是饮食还是服装或是住宅,都由政府直接负责解决。然而,这种大规模性的社会福利计划,由于其成本极高而导致中央政府很快就感到压力巨大,但由于皇帝坚持认为这是他的责任,所以这个项目最终还是得到了推行。但这种级别宏大的社会福利计划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一例,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努力。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朱元璋是第一个试图通过国家力量解决全国范围内人们缺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的大型领导人物,也是唯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