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之后商界的物品招牌几件珍贵遗迹(图)
在那个时代,郑州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不断创新他们的宣传方式。悬挂在街头的招幌,就是那个时候商家广告的一种常见形式。这些招幌通常是用彩布缝制而成,用丝线绣上了店名或广告词句,它们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从远处就能看清,非常吸引人。
老郑州有很多著名的酱油店,如“鸿兴源”和“有恒”,它们门前挂着方木牌,上面写着“酱园”、“酱”字,以及表示质量的小字。在东大街和南大街上,还有一些中药铺,他们用的招幌是“杏林春色”。据说,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医生,他为治愈病人栽了许多杏树,因此人们开始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医生和药师。
当时西药房也很受欢迎,有十几家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五十多家。当时因为药品需要从外国洋行购入,所以这些药房门口都挂着“大药房”或“西药”的标志。
还有一些当铺,他们柜台很高,只有典当人才能看到柜台上的东西,所以他们门栅上会挂着一个方形黑色木牌,上面刻着白色或金色的“当”字。
鞋帽店也是不少见,他们门前会摆放一些木制或者实际物品形状的帽子、靴子或者平底鞋图形。而钱庄则会悬挂仿金属摞摞铜钱模型,上面写着“流通元宝”。
酒店也很普遍,卖酒的小摊贩会悬挂红布穗或者酒壶,而饭馆则会展示各种风味菜肴,比如闽菜、江浙菜肴等。
理发行业也有自己的特色,剃头挑子上会挂磨刀布,这是一个皇帝下圣旨后形成的传统。而石磨坊则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那里的门前都会贴一块牌子,上书的是“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