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东北之谜未解
明朝未统一东北的原因,既非无意愿扩张,也非完全实力不足。自明初之时,朱元璋即曾征讨蒙古高原,将其驱逐回去,但蒙古残余势力仍旧存在,长期成为北方边境的不安因素。在英宗时期,明朝的疆域开始收缩,而朱元璋时代的北征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无法彻底消除边境问题。
冯胜在辽东的一系列行动,以及哈纳出带领20万军队投降于明朝,其实是双方达成了一种妥协。哈纳出投降后,他在辽东依然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导致大明采取羁縻制度来管理该地区。但羁縻制度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安排,其效能取决于中央集权所拥有的威慑力。一旦王朝出现衰退,这种力量就会随之削弱,使得羁縻地区对中央的忠诚度迅速下降。遗憾的是,大明刚建立不久,就开始失去了这种威慑力。
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不仅耗尽了国家宝库,更严重地损害了国力的基础,同时给予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打击。他的继任者朱瞻基为了确保国内稳定和恢复,便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放弃对外扩张,从而丢弃了辽东奴儿干都司,让当地陷入权力的真空中,此时蒙古与女真各派势力争相扩张,以此争夺区域霸主的地位。
除了自身能力不足外,明朝内忧外患更主要的是其固守传统、保守思想所致。这股思想指导着朱元璋设计并实施的大量政策,其中包括忽视海洋力量发展,最终导致沿海形成一个由海盗与走私犯组成的大型犯罪组织,即所谓“三百年海上帝国”。这份深植的心理偏好使得整个大明只需维持名义上的控制就可以满足,而不是真正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进行治理。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有过多次努力,大清最终还是能够将这些地域纳入自己的版图,并且使得这个区域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