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贵公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皇帝不敢削藩
从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稳定的大敌。然而,从唐肃宗开始,大唐并未采取大规模削藩的策略。他们虽然偶尔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削藩,但这些措施都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连朱元璋这样的明朝皇帝都难以企及。这让人不禁疑惑,为什么唐朝没有像其他历史上的朝代那样大刀阔斧地处理藩镇问题?是否说明中央权威在唐朝已经不足?
要想推行如同“推恩令”那样的强制政策,每个地方的豪强们都会公开反抗,因为这需要一个坚实的后盾支持。一旦中央试图实施类似手段,不仅会遭到各路豪杰的抵制,还可能激起更大的动荡。而在唐朝,有一次尝试将一个藩镇分裂一分为二,将其中一部分给予原来的 藩镇领主亲戚,却因背叛而被捕。理由是其家族势力,而抓捕他的正是亲戚。
然而,这些割据 藩镇却对这种高压政策持怀疑态度,他们能够经受住考验,即使放出条件,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接受。在他们看来,手中的兵权就是生死存亡的一切。但是一旦交出兵权,即便获得优厚待遇,他们仍然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全。大权在握的人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失去控制。
因此,在中晚期的大唐,这种削藩任务变得不可行了。历史上,那些声名远扬的大帝们能否真正解决这个“割据”的问题、内部斗争和外戚政治的问题呢?只有在社会大乱之后,这些矛盾才暂时消散,让中央稍微掌控一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