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者龙袍的权威之冠
导读:在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皇帝们总是穿着鲜艳夺目、龙纹斐然的龙袍。然而,这种场景在历史上是不准确的,因为那些显眼的衣物实际上只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寿衣。
现今许多影视作品中,将古代皇帝装扮得光彩夺目,但这与历史真相有着本质上的偏差。
网络配图
唐朝以前的君王和皇帝对服饰颜色有严格规定,有时则无具体规定。在西周和东周时期,《礼记月令》明确指出天子需着青衣。从战国到秦汉、魏晋时期,“五行”(水火木金土)终始说盛行,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根据“五德”与黑白青赤黄(五色)分别搭配,穿黑袍服。在晋代实行金德制度,以赤为尊,因此晋代皇帝穿红袍。随后,“五德”遭挑战,一些皇帝不再遵循此准则。隋朝文、炀二帝著黄袍,但未禁止其他人穿戴类似服饰。而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限制百官百姓穿戴黄袍,使其成为专属于皇室之物。此外,《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了不同官员应有的服色标准:三品以上为紫,四至六品为朱,七至九品为绿或青。
从周朝到明朝,无论是冕服还是常见日用衣服,都以黑色为主。这一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并且坚持遵循周礼的大纲框架,不变更根本原则。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德”,即水火土金木,而这些“德”决定了他们所能使用哪些颜色的衣服。当一个时代被认为处于某个“水”的阶段,他们就会选择黑色的衣服;当进入“火”的阶段,则会选择红色的;而到了土的时候,就会选择黄色。但这里提到的红和黄,与现代理解中的中国红和明亮黄并不相同,而是带有一定的暗度,如暗红或发暗的朱黄。
唐代宫廷内,也有一套正式冕服系统,其中包括十二纹章设计并由最高统治者使用。不过,在平时生活中,他们也会佩戴一种叫做常用的朱缎制成的一种深褐色的长衫,只不过这种深褐色与现代意义上的棕褐色略有不同。
宋元明三朝都是以火作为自己的象征,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红颜料作为代表身份的地位。不仅如此,当宋元明三家将死者的遗容刻画出来时,他们通常都会身披纯粹无瑕之美丽材质制作而成的人形画像,用来纪念那位已逝去的人。而那种纯金打造成形状如同铜钱般的小圆帽,则只有被安置在墓穴里的陪葬用品才能找到。
由于戏曲艺术受清末文化断层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同时现代电影电视剧也只是展示了寿衣这一概念而已,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帝国象征之一。但其实直到清朝才有人特意制造出专门用于官方场合以及重要仪式中的龙袍,它们才真正成了公众认知中的标志性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