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政治制度与变革中商鞅变法为何能在人去政留之局面下取得最后的成功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变法。这四大变法之中只有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这样,而其他的变法都最终失败了呢?
正统教育中,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以上特点不只是商鞅变法才具备的,其他的变法也完全具备。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在“战国七雄”中,秦立国时间最晚。而秦正式立国以前,秦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后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之前秦是最贫弱国家之一,因此,在这时期内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最小化了阻碍。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当时得到了国君全力支持,即使太子也不给面子。
三、短暂施行时间。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这样的长时间足以新兴利益阶层成长和稳固足够抵御老派力量。
当然,上述三点只是辅助因素个人认为真正根本原因如下:
四、一致公信力的确立。在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
通过城门立木等方式,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新政策派政府公信力,使得新的法律说一不二深入人心。此外,“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震慑官吏,使他们严格执行新政策,从而保证了新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相比之下,“张居正改革”、“王莽改制”及“王安石新政”都存在问题:朝令夕改无常或打击政敌,对策不断,一般百姓难分真伪;缺乏确保社会广泛接受和执行政策的手段;以及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政府公信力,以至于即便是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也很难避免成为反对者攻击的一环。而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民众对新政权认同感,所以当这些改变传达到底层人民的时候,它们往往被视作是一种持续变化,而非由领导层提出的一套明确计划。
因此,当这些试图进行重大政治转型的人物(如张居正)或集团(如王莽)因为失去了基础上的广泛支持,他们尝试进行改变,但由于缺乏坚实根基,他们遭受失败,因为他们不能依靠多数人的同意来维持自己的决策,并且因为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他们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碍甚至反抗,最终导致所有努力宣告失败。
五、新兴利益阶级与旧有利益阶级之间关系的大幅度转移
个人认为,这才是决定"没有'人死政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教科书和学者的解释中,大多数忽略了这一核心要义:尽管它看起来简单而显而易见,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复杂且深远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大规模重塑。如果你想要理解任何革命或者社会结构性变化,你必须首先了解这个基本的事实——如果你不能把老系统摧毁,那么你的改革就永远不会成功,因为那些既得利益者将继续掌握控制权并利用其影响来挫败你的努力,即使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出自自身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然而,在实际操作方面,如果我们看到某些主要人物比如张居正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类似的尝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们经常性的失败似乎指向一种普遍现象,即那些试图推动重大政治转型的人通常过于关注内部斗争,而忽视了外部环境,以及如何利用该环境来实现其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张居正在他的治理期间推动了一些重要改革,但他未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因此未能实现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他没有充分考虑到需要重新构建整个社会体系以适应新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分布模式,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非常罕见,而且几乎总是在失败结束之后人们才能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在。但对于张居正来说,他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他的任务,只不过时代和他手下的能力限制着他能够达到的效果范围吧。但作为结果,他并未像史诗般的地位那样被永久铭记下来,与此同时,他也许应该被提醒,无论多么伟大的领导者,都必须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手段管理好资源,以便让其计划生效,不断创新,同时保持适应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着的地球及其居民生活状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学习关于他的故事,为未来参考寻找答案,比方说,可以问自己:“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