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揭秘古代为何不敢造假圣旨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如何将圣旨传达给臣民,便成了一道难题。诏书的雏形在周朝初现,君主颁布命令常用诏令,但群臣亦能使用此种文书。在西周时,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但它们更多用于劝导与激励,而非真正的圣旨。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称帝,诏令才成为皇帝专有的工具,其意义扩展至包括皇室大事、国家重大灾变及庆典等。此后,圣旨作为一种权威性文件,不仅体现了皇帝的态度,还决定着接受者的人生轨迹。然而,即使如此,一些人或许会思考:古代技术有限,对伪造防范措施也不够严格,所以不就可以轻易冒充几份圣旨吗?
然而,这种行为从未发生过。这是因为首先,真实的圣旨尺寸庞大,一般人无法独自打开。而且,由于所用的布料通常是进贡品,与普通百姓不可比拟,因此伪造这样的文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每个步骤都经过严格审核,从制造到宣读共1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的签字盖章。一旦发现错误,那些参与者的脑袋都会悬念,而且这还涉及欺君之罪,可导致被抄家连累家族。
最后,是由于存在多层防伪措施,如唐朝门下暗记、明朝中的“奉天”暗记,以及“奉”的无固定位置设计,使得每份圣旍都不相同,即便想仿制也极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