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御膳秘制皇帝的9000名厨师与千年美味之谜
在那遥远的明朝,宫廷中有着光禄寺和太常寺这两个庞大的机构,它们不仅要供应众多官员和百姓的饮食,还要确保皇帝的膳食无比奢华。宣德十年时,这些厨师人数已达到了五千之上,而后又增加至九千人,这一数字令人难以置信。想象一下,这么多厨师需要多少个大型烹饪场所?而且这些还不包括尚膳局和尚食局等其他负责皇家膳食的部门。
在那些繁复的宦官衙门中,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其中尚膳局专为皇帝和后妃准备御用美食。这一部门下分几个部分,分别负责烹调、酿造酒水、中药养生以及薪炭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极为精细化。任何进献给皇帝的一餐,都必须先由专门的人品尝,以保证安全性。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高标准,也很少能满足到明朝后的皇帝们,他们通常都不在大内食堂吃饭,即使是在尚膳局也罕见。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制作出来的菜肴太过讲究规矩,不符合他们口味,所以他们更多依靠身边的小太监来照料饮食需求,小太监们深知主子的喜好,又愿意投入大量心力去研究新菜式,因此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佳肴,其味道自然也是无法言传。
孝宗时期,由于长时间斋戒,一年的111天里全是素食。在这个期间,禁止屠宰,而且即使赐宴给大臣,也只使用素材,对外采办牲畜数量显著减少。但即便如此,那些供奉给皇帝用的素食品制作工艺,却远超寻常百姓家所能企及。
除了“金茎露”与“太禧白”,还有如桂花酿、菊花浆、芙蓉液、兰花饮等许多珍贵佳釀。而宫中的长随会带走这些秘制配方,在市场上出售,以此维持生活。此类宫廷流传至民间称之为“廊下内酒”,成为当时京城市民争相追求的一种奢侈品。而一般百姓却只能期待每日三餐,只得拼命忙碌以谋取温饱,更何况灾荒年份,他们甚至不得不面对吃人的悲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