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大宋王朝第三位皇帝揭秘宋朝帽妖案背后的权力斗争
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大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生于东京开封府第,是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幼时英睿,有姿表特异,自称“元帅”。曾历任韩王、襄王和寿王,被太宗喜爱养在宫中。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在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亲征,与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辽声势,以每年给辽银绢为条件定盟和解,即“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咸平之治”。晚期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他们以天书、符瑞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封禅事务,大建宫观劳民伤财,加深社会矛盾。
乾兴元年(1022年),驾崩于延庆殿,在位二十五年。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其庙号真宗,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其诗。他早年的经历包括被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并改名赵元休,再改名赵元侃、襄王和寿王。他还曾任开封府尹,对狱讼裁决轻重,没有不为众人称快的。
登基前,他遭遇由太监与李皇后共同谋划的宫廷反对,但宰相吕端一力挫败,并扶立他继位,是为真宗次年更换了咸平年的纪念物品而更变了岁数,使得边境地区人民生活困苦增加了税赋负担;他的统治期间由于南方节约政策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在他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分全国十五路,每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将税收减免到五代十国以来的水平,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并创造一个长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是,由於對抗辽國戰爭長達二十五年的經歷以及後來與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導致北宋国家财政状况严重衰退,這為後來君主們帶來巨大的政治挑战。此外,他晚年的統治還受到其他因素如內部權力鬥爭影響,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社會矛盾加劇,並且對國家造成嚴重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