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辞赋古人之所以不造假圣旨乃是因为他们深知真理之光辉不容一丝虚伪的污染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灵魂的守护者,因此有“君舟民水”之说。作为国家的主导者,如何传达自己的意志便成为了一个挑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当时君主发布指令通常采用诏书形式。不过,这种方式并不仅限于君主,群臣也能使用这种形式。在西周时期,诏书被分为“诰命”和“敕命”,它们最初是用来劝告和激励,但尚未完全具备圣旨的含义。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称帝后,“诏令”才真正成为皇帝专有的工具。它不仅包括了皇帝登基、继位、婚姻等重要事件,也涵盖了国家面临的大灾变及庆典活动。此外,由于拟定圣旨机构各异,其功能也相差很大,而圣旨则成为一种权威性的文书,它不仅体现了皇帝的心思,还决定着接收命令的人的命运。
既然圣旨如此神圣,那么为什么古人不会伪造?原因在于第一点:长度与布料。真正的圣旨并不像电视上展示的一样短小精悍,它们甚至可以达到两米长,有些甚至更长。而展开这样的卷轴需要多人协助,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完成。此外,所用的布料也是经过精心挑选,是进贡物品,即使普通百姓想要制造出这样的材料,他们也不可能成功地模仿。
第二点是审核程序严格。当一道圣旨被颁布,它涉及18个工序,每个环节都由一个人负责签字盖章。一旦出现错误,这些责任人将遭受惩罚,并且可能导致整个家族受到牵连,因为欺骗君王是一项重罪。
第三点是防伪措施。在人们认为古代防伪措施不足的情况下,其实古代也有相当有效的手段,比如唐朝时期门下的暗记系统,以及明朝时期通过写作“奉天”的特殊手法来防止篡改。这其中,“奉天”这个词本身就是由当朝刺绣技术高超的人勾勒出来,而且位置会随祥云变化,使得每份聖誥都不相同,从而极大增加了复制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