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灭亡后社会动荡引发北方蒙古人重组瓦剌迅速崛起却因内忧外患最终覆灭
我们来分析一下土木堡之变后北方蒙古人的变化和瓦剌的衰落原因。
首先,瓦剌部族在明朝初期因为朱元璋对元朝的持续军事打击而兴起。明成祖北征瓦剌,对蒙古残余势力的打击从未停止,但也未能彻底消灭。瓦剌虽然与明朝有摩擦,但没有构成实质威胁,因为它地处偏远。
随着东蒙古与瓦剌之间的矛盾加剧,他们开始寻求与大明合作。在永乐六年,马哈木等请求分封爵位,并归顺了大明。这一合作是出于经济利益和希望通过友好达到和平愿望。而瓦剌与鞑靼部频繁征战,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大明初期到英宗时期长时间发展下的强盛,以及控制兀良哈三卫并向东攻击女真族后的野心膨胀,让他们向往大明繁华。
土木堡之变深刻影响了 明王朝,从正统十四年发生到七月间,四路兵分南辽、甘州、大同及宣府围赤城,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沙场。大同被攻破,一场战争让双方损失惨重,最终导致朱祁镇被俘虏,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同时也埋下了由盛转衰伏笔。
但是,这次战役对瓦剌也有极大的消耗。内部矛盾产生,使得政权受到严重冲击。此外,即使战争中获得胜利,但伤亡也是极其惨重,加上长途跋涉劳累以及背离故土的情感压力,使得战斗疲惫不堪。
1450年,也先归还了被俘虏的大英宗,并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但这场战争并未真正结束,因为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在汗位争夺中,也先自称“天圣大汗”,但脱脱不花逃入兀良哈部,使得也先占据优势。他在位期间继续作为一个问题人物,其去世后,更激化了内部矛盾,最终导致部落分裂,而不是凝聚力增强,因此逐渐衰落。而另一方面,由于内忧外患,以及给予自己沉重的一击,加上无力再次挑起中原巨龙(指的是清晖即将到的景象),所以尽管曾经给予以沉重打击,却最终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