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民间故事西湖引水之天目山
在那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时代,杭州的居民们依赖于井水来满足他们的日常饮用需求,而这些井水大多数来自西湖。历史记载表明,唐朝时期,一位名叫李泌的刺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开凿了六口名为相国井的大型供水设施,而且在西湖东岸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低于湖面水平的水口,并通过埋设瓦管将湖中的清泉引入这些井中,以此供应城市里的居民。
然而,在南宋淳祜七年(1247年)的夏季,由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干旱,西湖几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干涸之地,而城里所有的水井都枯竭了。这场灾难让人感到无比绝望和恐慌。当时的赵知州和他的官员们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措施。在这次紧急情况下,他们决定从钱塘县尉司(今天青少年活动中心以西)北侧的地段开始挖掘一条引水渠道,将余杭塘河中的天目山水引入到八字桥、溜水桥斗门等地,然后流向西湖,以此缓解当时严重的人类饮用和农业灌溉需求。
由于钱塘县尉司地区的地势远低于西湖,因此要使得低洼地区的溪流能够流向更高的地方,就需要在引进溪流过程中逐渐升高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筑起一座小坝,用“车”来运送泥土填充这些坝垫,最终将溪流注入到西湖中。随着工程完成,城内各个点供系统重新获得了新鲜泉源,这极大地缓解了当时人们因缺乏饮用水而产生的一切焦虑。
至今看,那场南宋时期实施的大规模“西湖引水工程”,其目的与今日从钱塘江再次调节流量进入市区补充市区淡滩沼泽及部分公园绿化带利用者相同,其规模也令人赞叹,但它仍然是一项有益于百姓生活质量提升的伟大成就。遗憾的是,由于是古籍记载简略,我们对于那时候用于运送泥土以修建坝垫的小型车辆——是否是我们现在偶尔能见到的龙骨式传统木制排灌车,或是其他什么功能独特、能力超群但已失传技艺的手推工具——一直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