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文玩蕴含文化底蕴图解古物故事
近年来,“文玩”一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繁出现,但它到底是什么?哪些物品属于文玩,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的网上售物竟把核桃、手串等民俗玩物冠名为文玩,更引发了诸多争议。
“文玩”指的是人们欣赏、喜欢把玩的书画文具艺术品。它应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专用性,即是文人书画时的专用物品;实用性,即必须具有真正的使用功能;艺术性,即有令人欣赏、诱人把玩的魅力。
根据“文玩”的定义和特征,我认为,一切不具备书画文具功能的物品都不能称之为文玩;缺乏艺术性的被人只当做工具使用的文具也不能称之为文玩;只有那些由文化底蕴中衍生出来,体现出历史与文化精髓的手工艺品才能被称作真实意义上的“文学伴侣”。普通的娱乐用品则更远离这个概念。
“文学伴侣”以毛笔为龙头,以《四宝》为主体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系列书写材料和装饰器皿。其中包括笔墨纸砚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它们衍生的各种样式,如不同的笔型、墨盒设计以及砚台造型。这些作品丰富多彩,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趣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从选材到设计,每一件作品都充满创意,有奇思巧妙也有自然朴素,有精致细腻也有粗犷豪放。“文学伴侣”的主题往往围绕着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也常见于山水人物等题材,表现出一种淡雅宁静的情怀。
历代名匠在制作这些“文学伴侣”方面留下了一大批珍贵遗产,如宋代汝窑三足洗这样的精品,它们不仅值得收藏还能作为研究历史和考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清朝,制砚大师顾二娘就以其独到的技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不可磨灭的人间瑰宝。而明代竹雕大师朱三松也以其对竹料精湛处理和巧妙构思赢得了广泛赞誉。
关于“文学伴侣”,还有许多故事需要探讨,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是宋代书画家米芾拒绝皇帝赐官,只求一块好砚。这段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这类手工艺品背后的价值所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商品或奢侈消费对象,而是应该承认它们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其存在意义远超乎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