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秘密图书刘大夏为百姓藏资料
在明朝时期,刘大夏(忠宣公)担任库部官员,他深知皇帝的意图,一旦查找到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献,那将是一场浩大的冒险。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劳民伤财,他迅速采取行动,将这些宝贵资料巧妙地藏匿起来。直到大司马前来索要,这些文件已神秘消失,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不久,大司马得知真相后,对刘大夏的远见卓识赞赏有加。他深刻理解,如果那些资料被发现,再次实施下西洋之举,将会带来何等巨大的代价。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人们才对刘大夏敬仰无比。
《明史》中记载了他的忠诚与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他在权力与宠信面前多次进行裁抑。在这方面,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品格。
关于刘大夏的一些轶事也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拒绝收取“羡慕”钱的故事。当时广东布政使府设立了一种名为“羡余”的账目,即未经正式登记而存在的一笔款项。历任布政使都视此为理所当然,无需归还。这一风气影响深远,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成为了常态。
然而当刘大夏接任这一职位时,他决定改变这一局面。他清点府库,不仅没有私吞“羡余”资金,还命令小吏把所有未记录入帐簿的款项全数归入正规账目。这一行为表明了他坚守道德原则、抗拒腐败,并且自我约束,为人民着想,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
还有一个谜团围绕着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档案:是否被藏匿还是焚毁?万表《灼艾余集》及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提到刘大夏藏匿了相关文档,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声称是焚毁。此事至今仍悬而未解,是一个需要历史学者继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