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大跃退商贾之家如同被风暴摧毁的花园不许穿绸纱
然而,这一时期,地方的人户、田土、物价等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切实了解。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虽然有较显著的发展,被许多人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但尽管如此,晚明在商业化方面仍远不及宋代。明代整个“铸钱当不出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铸钱量。
政府在摒弃商业化管理手段、将社会组织机构尽可能简化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繁复的社会事务,就对道德纪律、意识形态进行空前强化。以现代眼光来看,明代本该用技术手段如民商法律来解决的问题,都统统归结到道德价值上去,用简单的道德信条如尊卑、长幼、男女来解决问题,以道德代替了法律。
此刻,我们可以说,这正是明代全面离弃技术,以道德代法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无数书生和士大夫们沉浸于儒家的经典之中,他们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实现政治上的稳定与和谐。而这种文人的世界观,使得他们忽视了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原本具有先进性的制度和管理方法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只注重表面的礼仪与形式却无助于提高生产力的行为,则被广泛推崇。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隔绝,也是知识分子脱离现实需求的一种表现。
总而言之,在那个时代,没有真正有效地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大多数问题都只能依赖传统的伦理准则去解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那个时代是如何因为过度强调道德伦理而错失了改革创新机遇,从而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