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施政如同春雨润土元朝饮食文化则是这段历史的丰饶果实
古代帝王,心怀治国之志,皆力求与民同乐。他们自称“民之父母”,意在缩短君臣间的距离。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他们既敬天又敬民,以“示好”于百姓为己任。明清两朝皇帝倡导节俭,不仅身着旧衣,更以此树立典范。
明太祖朱元璋极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视之为治国良规。他自己也能践行这句话,成为节俭的楷模。在京城右顺门,他坐着大臣面前,将破损袖子反复塞进去,这一幕引得臣下赞叹不已。他说:“我并非无新衣,只是每天换十次亦有,但惜福故多洗衣仍穿。”
明成祖朱棣虽穿破衬衣,却依然坚持不换。一日坐在京城右顺门,大臣见他将露出的破袖子反复塞进去,都对此表示赞赏。他回应道:“即使穿布衣,人们也认我为天子。我在宫中酷暑不摇扇、隆冬不生火炉,是因为学习了《尚书》、《四书》,明白了‘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的治国智慧。”
清朝也有几位皇帝比明朝更懂得节俭。雍正帝常抓桌上的饭粒和饼屑吃掉,并教育大臣要珍惜五谷,不可浪费。这一做法影响深远,甚至让旧衣铺的旧衣服涨价至3000两银子。此举震惊内务府官员,让道光帝感慨万千。
道光帝本人也喜欢穿打补丁的衣服,一次冬日,他穿了一件外套,又罩了一件马褂,其老师翁同龢曾问其原因,被告知是寒冷所迫,而不是因为缺乏狐皮衣服。不过他的狐皮衣服已经破了送去修补。
然而,即便如此表面的勤俭,也难掩其背后的过度注重个人储蓄和财政紧缩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明太祖则从大处着眼,为宫廷减少开支,比如禁止空地建楼阁亭台,而令太监种菜供宫中食用,还命令栽种桐油棕漆树50万株,以供应宫中的修缮需求。
康熙帝更是裁减大量宫中人员,从数万名宫监和二万名宫女降至七百名内侍及诸王所用的太监,以及五百名年长嫔妃。这一措施显著减轻了国家负担。在接近民众方面,明太祖尤其重视,对待贫苦百姓尤其关怀备至,他下令访贫问苦,对无衣无食者发给月供,对没有住房者提供房屋。他认为,只要有一位流离失所的人,就是他没有尽到作为统治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