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前童话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之奇迹正是为了应对那不平等条约的巨大阴影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原题为《同文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是清廷立即下令查禁,并且众百姓也愤起讨伐,让他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上洋学堂被视作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还受到社会鄙视。而曾经是同文馆学生的一位齐如山回忆说:“我们学院虽成立,却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人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这个学校,是因为形势所迫。当时西方殖民者不断侵略,对于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成为国家利益的大问题。但由于缺乏教师,只得重金聘请foreigner教书;由于学生难以招募,只有10名近中年的学生入学,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为挑选出优秀者而努力,便提高了待遇,使其能够拿薪水,即开始每年的36两银子,最终达到140两,比七品官和五品官高得多。
尽管如此优厚的情报待遇,还没有太多人愿意选择这条道路,大部分仍旧追求科举正途。不仅如此,这种价值取向与士林风气密切相关,当初几年的情况一直维持在20名左右,最多时只有百余名。此刻看来,那些守旧派人的围攻更让这一路走得艰难。
增设科学课程引发了新的争议。随着时间推移,有必要扩展知识面,同时考虑到科技企业对于技术人才需求激烈,所以增加了天文学、算术、声光化电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并从科举正途选拔优秀人才。这一决定立刻遭到了抱残守缺守旧大员们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破坏传统文化,将士人们引导向异端信仰。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不符合传统礼仪,不遵循古代圣贤之道,而是在逐渐失去自己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结果,一场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接受新思想之间冲突爆发了。这场冲突持续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些守旧派甚至通过小字报进行攻击,说这是一种背离祖宗文化根基的事情,还有一些则借助自然现象,比如干旱或风灾,将这些责任归咎于学习异端知识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知情人员甚至将这些内容汇集起来上奏朝廷,看似合理地将所有问题归结到这个教育项目上面去。不过,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不过是一种恐慌,它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变化的心态,以及那些想要阻止改变的人们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