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十五个历史故事中的苗族芦笙传说在社会中绽放
他那双手不离竹笛,眼神中透着对芦笙的深情;她那双指尖不离针线,笑容里带着对苗族传统的热爱。不会吹奏芦笙的,便不是苗家里的达亨;不会绣花点缀的,也不是苗家的达佩。在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地方,每一口芦笛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们在黔东苗族人的口中被称为“给”(Gix),而在川黔滇地区则被称作“更”(Ghenb)。每把芦笛由六根竹管编织而成,在那些悠扬的芦笛歌声中,有三节筒空荡荡,如同瓢兜中的六根杆,一阵猛吹便是一片轰鸣。
这些声音与方言、服饰共同构成了区分苗族支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他们祖先传下的故事里,记载着一个遥远时期,当天下尚无人烟之时,天帝派出了他的小女儿勾素来到凡间创造万物。她用自己六个手指和一只手臂所砍下的木材,不仅打造出了一把独特的芦笛,还以此命名了这件乐器。而她的牺牲,最终让两个兄弟贾、凶得到了来自天帝的一份礼物——这就是他们母亲,从此,他们必须通过她许可的事情才能得到幸福。
自从有了这首历史悠久的音乐,苗家便过上了安稳、美满和幸福的人生。几乎每个苗族村寨都有一堂专门负责演奏这种乐器,这是衡量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一个标准。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那些充满活力的苗寨,其演奏队伍通常由六种不同大小的声音组合而成: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以及最小的小号,再加上特别的大型芒筒。然而,与众不同的却是那颗只有三四尺长的小园筒,它没有固定的管道,而是需要将竹管插入其中,然后再用嘴唇吹奏,让出声的是一种低沉浑厚的声音。而作为最高音阶的大型芒筒,则高达两丈以上,只要一个人或两人抬动即可。这一切,无疑展现了当地文化与艺术的一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追求完美与细腻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