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与历史英雄人物在社会中的光辉足迹
他那双手不离竹笛,眼神中透着对芦笙的深情;她那双指尖不离针线,笑容里带着对苗族传统的热爱。不会吹奏芦笙的,便不是苗家里的达亨;不会绣花点缀的,也不是苗家的达佩。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中,每一位艺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将文化和生活紧密相连。芦笙,这种用竹筒制作而成的声音源泉,在黔东地区被称为给(Gix),在川黔滇地区则被称作更(Ghenb)。每一把芦笙都有其独特的声音,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说中,有一个关于勾素女神创造万物并为人类提供乐器的故事。她砍下自己的手指和手臂,用它们制成了第一把芦笙,最终因流血过多而逝世。天帝悲痛交加,将这件珍贵之物赐予杉木和竹子两兄弟,并告诫他们凡事必须经过这位女神,她将带来幸福与平安。
自从有了这首声音,如同生命之歌般响彻山谷,苗族开始了一段美好的历史。那时,他们拥有了安宁、快乐和繁荣的人生。这份音乐,不仅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成为了村寨之间交流友好、庆祝节日或纪念重要事件的手段。在一些如丹寨、三都、榕江和雷山等地的村庄里,每个村寨都会有一堂芦笛队,这是衡量一个村庄是否幸福美满的一个标准。而这些演奏者们,他们用心灵中的旋律去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地方,让每一次吹奏都是对传统的一次致敬,一次回忆,一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