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之母诞生于不平等的历史契机为应对外来侵略而奋起孕育了为中国贡献光彩的名人事迹
中国现代教育之母,同文馆的诞生:为应对不平等条约的外语人才培养
在1860年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接受以英文和法文为官方语言,这使得清廷急需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也是最早的外语学堂。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深重,如“夷夏之防”、“中外有别”,以及科举正途上的地位优越,使得大多数人视入学同文馆为一种低贱的事。曾任同文馆学生的齐如山回忆说:“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尽管如此,恭亲王奕坚持创办这所学校,是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没有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不得不通过巴夏礼致信联军议和,但因没有正确理解对方回复,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以便挑选优秀者入学,清廷不断提高学生待遇,并规定他们可以拿薪水。当时七品官年的薪金才45两,而五品官也不过80两上下。因此,即使待遇优厚,有着良好生活条件,但仍然很难招到志愿报名的人。
增设科学课程更是引发了一场风波。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同时满足洋务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奕决定增设天文学、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守旧派的大力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要把士林带向歧途,让士子们背弃孔孟之道而追求“洋鬼子的”知识。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抵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慈禧太后的直接干预。在她的支持下,一些奏折被提出,其中包括一些小字报内容,被用来谩骂同文馆及其学生。这场争论甚至影响到了天气变化,有人将久旱不雨归咎于此。
尽管如此,这个时代对于学习西方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个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