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光下孩子们的梦想与世界一同绽放农村儿童睡前故事简短为何他们的未来之路已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七十年前,萧红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一语成谶。按说,七十年来,东北乡村的生活早已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但当打开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的时候,第一个冲进脑子里的感受还是这句话。这一次生和死的“忙”,早已不是当年的为了抵抗日本、为了反抗夫权父权,而是另一番决绝和挣扎的景象。在这个景象里,有白墙红屋顶新房子,有太阳能热水器蹲在红屋顶上,有路灯、垃圾处理厂、休闲广场都一应俱全,就像城里的社区,又像世外桃源。而然而,在这里晃动的是身影,却远未感受到这一切带给他们幸福,或许,他们的心灵并未脱去“灰头土脸”的旧模样而与之匹配。
这本书出版方定的位置是长篇小说,但给人的阅读感觉却更像是一本乡村访谈录。书中收录的是作者夫妇和几个精神医学学生对农村遗族的调查采访。“农村”+“遗族”,这样的关键词一出,便可知书内容——这是一个卑微者还要悲惨世界。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在我们的认知常识里,都认为卑微者的生命理当更强韧。但当这本书静悄悄揭开乡村世界角落的时候,一切都被修正了。这不是用来揭幕的一次探险。新闻报道和微博中,比书中的故事更令人震惊、难以置信。如果不是集中系统呈现,每个故事单独拿出来,都会变成滔滔新闻中的一粟,不值得唏嘘的事情——哪一次历史进步没有普通人的血迹呢?
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也是一本大书——每一个细节和个体都是同问题之下的具体案例,他们具有相同功能,而不是承担不同的命运走向;他们差异性不值得追究,而背后暗含社会学心理学共性却值得探讨。从这个角度,《生死十日谈》也是一本发现提醒之书,是写给启蒙者研究者决策者的书。
生的卑微,大多数故事沉郁压抑所涉及的人善良又愚昧质朴又无知可怜又可恨。在这些故事里头婆媳二人因为一泡屎双双自绝于人世;少女因为20块钱自绝于人世;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计划破灭因失恋斩断前程;男人吵架就撒手人寰他的父亲抛弃老伴随儿子西去;发现妻子的丈夫怒气填膺自我了断等等几乎每一个人裁决自己生命时,没有经过清醒理性的选择斟酌他们处理自己如处置鸡猪一样鲁莽草率。
且不说如今社会环境如何对待这些卑微者,即便卑微者自己,也视自己为尘埃草芥。大辫子的爱情故事是一个下乡女知青嫁给农民小老头,她喜欢剪纸,小老头呵护了一辈子最后,小老头病痛上吊大辫子的人生被爱人之死唤醒她懂事……这是全书最好的一个故事。此外,“”对亲人产生价值的大辫子只是特例之一。在亲情道德困惑情感废墟上的大辫子的救赎算是最现实不过。
此外,还有宗教或类宗教仙命老天爷。当面临痛苦迷茫时人们需要寻找情感依托合理化解释来自另一个世界消息。一次倾诉、一次辩白、一次暗示,就是他们救赎之路。参与调查的心理学研究学生虽然专业知识没用武之地,只能倾听流泪支付40元误工费付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