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野史趣闻 > 中学生必知的历史故事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之壮举竟然是为了应对那些令人咬牙切齿的不平等条约

中学生必知的历史故事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之壮举竟然是为了应对那些令人咬牙切齿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清廷立即下令查禁,而众百姓也愤起讨伐,使得此人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国家和民间看重的是科举正途,上洋学堂是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为大众所不齿。

曾是同文馆学生的大臣齐如山回忆说:“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我们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不守礼仪。”

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大臣恭亲王奕,还坚决要创办外语学习机构吗?答曰: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在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他们找不到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这让清廷颜面尽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急需巴夏礼被俘致信联军议和,却因没有一个能写中文的人而难以发送,最终费尽周折才从天津找到一位略懂英语的人来处理这件事情。

因此,对于如何处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事宜,有必要培养出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而且,由于缺少教师,只得重金聘请海外人才任教;由于学生难招,只有10名入学,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以便挑选优秀者入学,清廷只好不断提高学生待遇,并规定他们可以拿薪水,即使当时七品官员仅有的年薪才能45两银子,而五品官员也不超过80两上下。但对于这些优厚待遇来说,也无法改变社会对此类教育形式态度的一般看法,即认为这是走向异端道路,不适合正统士绔子的行径。

增设科学课程引发争议

随着时间推移,为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考虑到技术人才对于经济发展需求,大臣们决定增设天文学、算术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然后再增加声光电动力等理科领域。此举遭到了守旧派大臣们极大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破坏传统文化,将士绔子弟引导向异端思想,从而导致国家文化沦丧。

然而,这些反对声音并没有阻止慈禧太后支持这一改革,她意识到在国际关系中使用一种新的语言将成为必须。她还鼓励其他支持改革的人继续推进这一过程,不管一些保守派士绔子的抗议如何激烈。而这个转变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一个更加开放和现代化的地步,它揭示了当代教育系统内部冲突,以及人们对于不同价值观念之间斗争的心灵深处挣扎。

标签:

猜你喜欢

历史朝代故事野史 历史故事作文4...
腓特烈二世大帝,历史上被尊称为“年夜帝”,其军事才华和战略思想在欧洲汗青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他所运用的一七四五年的罗斯***战争,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
世界上最诡异的50张图 中国古代奇闻趣...
为什么说这些奇闻趣事是中国野史?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官方记载和学术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小知、奇闻,流传于民间,这些就是所谓的“野史”。它们往往带有浓厚...
刘备的儿子 百发百中的意思...
在射击场上,我总是能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百发百中的意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套精湛的技巧和对细节的严格要求。 我记得第一次听枪手们聊起...
中华野史值得看吗 月光变幻从朦胧...
月球的新月阶段 在这个阶段,地球对面的那一侧没有看到阳光,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实际上,这个时候月亮正在接收着太阳的光线,但由于它背对着我们,所以无法被观察...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