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历史故事大全网
首页 > 野史趣闻 >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为抗衡不平等条约而诞生的第一所学校开启了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中的知识革命大潮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为抗衡不平等条约而诞生的第一所学校开启了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中的知识革命大潮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原题为《同文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而清廷立即下令查禁,这让众百姓愤起讨伐,使得此人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国家和民间看重的是科举正途,上洋学堂是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为大众所不齿。

曾是同文馆学生的齐如山回忆说:“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社会文化环境恶劣,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

为什么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大臣恭亲王奕还坚决要创办这个学校呢?答曰形势所迫。当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外交往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头件事,但缺乏专业人员导致难以应对。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将领要求翻译时,我们竟找不到合适的人物,全凭一个英国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是一位商人的英语水平才勉强够用。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以便挑选优秀者入学,并提高待遇,最终决定从举人、五品以下京官、五贡生员、翰林院编修等科举正途人员中招收新生。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与守旧派产生激烈冲突,他们抱残守缺地反对这一改变,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视作背叛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用尽所有手段阻止这一改革进程。

标签:

猜你喜欢

宙克西斯 忠诚守护国家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深刻的道德情感,是对国家、对集体、对亲人和朋友的一种坚定不移的承诺和信念。它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
薛公田文 孙若微是如何掌...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个时期,女性在宫廷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而太后的位置尤为特殊。太后不...
世界奇闻怪事 文学诗歌-押韵...
押韵之美:aabb格律的艺术探索 在文学创作中,押韵是诗歌的一大魅力所在,它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听觉效果,更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在英语诗歌中,aabb...
文学书籍 光明和黑暗两面...
亚瑟王之剑的诞生与象征意义 亚瑟王之剑,作为圆桌骑士中最为神秘而重要的一件武器,其背后的故事源远流长。传说中,这把名为埃克赛尔(Excalibur)的魔剑...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