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如同一位农村老人讲述民间故事一般生根发芽其诞生之初便是为了应对那不平等条约的无情剥
1860年,清朝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将英文、法文定为官方语言,这迫使清政府迅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以解燃眉之急。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院,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然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和“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的思想根深蒂固,许多人视学习洋文为背叛国家,是汉奸行为。曾有一位广东人为了学习外语编写了中文对照的小书,但被清廷立即查禁,并遭到民众愤怒讨伐。
在那个时代,上承科举正途而下附庸风雅,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而士林风气更是与价值追求紧密相连。不仅如此,即便同文馆学生待遇优厚,如拿薪水,还受到社会鄙视,有些人甚至断绝亲戚关系。齐如山回忆说:“入了同文馆的人家,都不愿意来往。”
尽管如此,恭亲王奕仍坚持创办外语学堂,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舰上的翻译问题让清廷颜面尽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无一能通晓英语以应对危机。而且,《北京条约》规定以后的交涉事务要用英文、法文进行,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但即使提供优厚待遇,比如年薪高达140两,而且包括伙食、衣服等都由馆中供给,学生们依然难以招募,只有10人入学,并且年龄偏大。此后,为了吸引更多优秀者入学,待遇不断提高,但仍未能改变大局。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洋务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1866年底,奕决定增设天文学、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声光化电等理科门类。但这却触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一部分守旧派官员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气,将士子们引向邪道,他们纷纷上奏反对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