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之母诞生于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正如一位英雄般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1860年,清朝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将英文、法文作为官方语言,这迫使清政府迅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然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的传统观念,国人对学习外语持有偏见。曾经有一个广东人因为要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被清廷下令查禁,并遭到百姓愤怒讨伐。
在那个时代,上洋学堂被视为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社会上还看不起那些学习洋文的人。齐如山回忆说:“当时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众都认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尽管如此,恭亲王奕还是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当英军的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没有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致信联军议和,但由于朝中无一人通晓英语,只好从天津寻找商人帮忙解决。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报考,以便挑选优秀者入学,清廷不断提高学生待遇,将其薪水从36两银子增加到120两,最终达到140两,一年可拿工资。此外,还提供优厚的生活用品和丰盛的伙食。
即使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招不到很多学生。大部分人仍然选择走科举正途,不愿意进入这个“歧途”。同文馆学生数量始终维持在20名左右,最多时也只有百余名。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课程的增设,如天文学、算术等,更是引发了守旧派的大力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气,让士子们不读孔孟之书、不行周公之礼,而成为“洋鬼子的”门生。这场风波最终导致慈禧太后的威严受损,以及同文馆面临更大的困难。